近年来,养老金融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日前在上海农商银行采访时了解到,该行作为上海本地金融国企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金融为老上海模式”,为养老金融服务树立了新的标杆。
紧跟国家政策和老年人需求,上海农商银行把养老金融提升至了全行战略高度,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从顶层设计、资源调配、服务内容等多维度,持续探索和实践,推动金融为老上海模式的提质扩容。”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张宏彪表示。
据了解,上海农商银行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明确职责规划,总行层面成立养老金融专班,统筹全行资源,致力于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同时,该行充分发挥全市近360家网点、超千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的布局优势,打造“网点+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全市的服务矩阵。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渠道。
张宏彪认为,中小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就是既要在网点设施、业务流程、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以及产品服务等改造优化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保障“钱袋子”稳健增值;也要有效整合政府及社会各方资源,构建朋友圈、生态圈,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同时,为了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贴心的金融服务,上海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六专”服务机制,构建特色化适老服务模式。这包括专业的服务经理、专属的金融产品、专设的服务渠道、专享的配套权益、专门的活动空间以及专制的服务手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该行真正做到了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除了金融服务,上海农商银行还积极探索社会资源的金融化整合,通过“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的非金融服务。该项目以社区适老公益服务为圆心,联合“政、企、社、校”多方资源,打造了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农品惠购等八大服务项目,真正实现了“让居民点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张宏彪表示,银行可以充分联合“政、企、社、校”多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实践“让居民点单”,服务项目可以由老年居民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偏好,从多样化的服务选项中遴选出来。
张宏彪表示,要成为一家金融为老服务更温馨、客户体验有温度的银行;一家为老年人解决急难愁盼、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一家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助老情怀有深度的银行,坚持公益初心自然有商业结果。
未来,随着养老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上海有望成为全国养老金融的创新高地。而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为老上海模式”也将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借鉴,推动养老金融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让我们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养老金融服务能够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