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近年来,首都教育系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生命线,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内容、方式、策略等不同维度优化教育供给,构建更广义的教育资源观和环境观,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从校外到校内,从课堂到课后服务,从作业到考试,从学生到教师,从家庭到社会,从经验到理念……首都教育系统各种变化在悄然发生。北京多措并举,深化“五育融合”,厚植人才培育沃土,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持续优化教育资源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跟着书本去旅行”、“触摸中轴线”、“数说中国”、组队义卖……自7月8日起,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迎来了暑假,各区各校精心设计的暑期“限定活动”纷纷上线。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将度过一个充实有趣有益的假期。不只是在课内,在课外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首都学生真参与、真实践、真研究,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北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不断优化学校教育供给,持续增强学生实际获得,更好适应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在2023年7月召开的北京市暑期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全员实训工作启动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谈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越来越多的学校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从不同维度积极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门秘籍。
“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中,学生体验葡萄树扒苗上架、病虫害防治、葡萄采摘等过程,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劳动品质逐渐养成。”在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中心小学,校长孙翠明介绍说,学校从劳动教育破题,通过课程建设、学科渗透、德育活动、校内外综合实践等途径,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了起来。
2024年是北京“课程改革年”,北京市教委引导中小学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4月16日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以东城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为样本,呈现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实践的最新探索,为全市深化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鲜活的校本案例。
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如何呼应课堂教学?学校如何统筹资源做好课后服务……5月17日,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在通州区召开。会上,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正式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从系统规划、内容设置、管理实施、资源使用、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等六个方面,为学校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作为区域典型,通州区教委结合区域实际,挖掘本区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据介绍,去年“三大建筑”投入使用,该区研发实施了“馆院﹢”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三大建筑”,依托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主题式、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还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开发了‘产业﹢’课程,利用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漷县医药健康资源,开发科技、艺术实践、健康等课程。像这样的课程,全区有1700余门。”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说。
做好考试改革“加减法”
用好评价“赋能棒”
将名胜古迹“搬进”教室,学生们探秘AI乐园,探索月球奥秘,在闯关游戏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刚过去不久的期末考试中,北京各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再度踏上“乐考”之旅。近年来,“乐考”不断升级。在2023年北京中考改革政策发布之后,基础教育更是有了新的风向标。
中考,承上启下,向前可以撬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向后能撬动高中教育改革。北京市中考改革启动,各区各校积极实践、勇于创新,通过做精“大减法”“小加法”,将评价“指挥棒”变为“赋能棒”,将考试从“分水岭”变为“起跳板”,确保新中考方案落地见效。
对于过去“全科开考”,一直有家长担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负担。北京新中考方案显著的变化是考试科目从10门减少至6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不再作为计分科目,实行按等级呈现成绩。这体现了中考改革“大减法”的改革思路,即通过优化计分科目以及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与考试负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同时,北京新中考方案也做了“小加法”,如把物理实验操作计入 中考成绩。此外,强化了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评价,强调了综合评价,起到了“摆脱唯考试、唯分数”的引领作用。
考试评价变身“赋能棒”,在今年的北京中考中可见一斑。今年中考试卷突出了素养导向。“多试卷融入了北京元素,凸显了首都地域特色,有利于文化传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连中国举例说,今年语文试题使用的材料涉及北京坊、箭杆胡同20号、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北京城市图书馆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引领学生关注北京的文化传承,凸显了北京首都的文化气象。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玉峰看来,今年的物理卷加强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要求的考查,以日常生活实践、学习探索实践为载体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真情境中解决真问题,对教与学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还以中考体育改革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3年,北京市公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现场考试评分标准,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强化运动锻炼,弱化考试压力,让学生动起来、体质好起来。
多向发力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科技创新使我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跳出传统思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在第 41 届北京学生科技节闭幕式暨第42届北京学生科技节启动仪式上,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嘉懿边展示自己发明的智能餐桌服务机器人,边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刘嘉懿正是首都无数科技少年中的一员。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不断盘活资源,拓宽新场景,为青年少科学教育营造浓厚氛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近科学、爱上科学。2024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公示名单,北京市共有6个区和37所中小学校入选。
如何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北京充分发挥各区教委及中小学校的主体作用,将科普工作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活动、融入教师培训,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科学世界。在北京市通州区第四中学,“碳中和”成为学校跨学科实践教学的主题,学生们从衣食住行出发,研究生活中的“碳排放量”,研究制作“吸碳机”;在密云区不老屯中学,学生们观测苍穹、描画家乡地图、分析水资源优势,探究家乡人的“不老”之谜……
2024年5月,北京在清华大学等21所高校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36个场馆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校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带领学生走进高端实验室、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在全面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市还积极构建“宽门槛、多通道、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底,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宣布成立,建立首批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8个。这是北京市推动建立市、区、校三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开辟创新人才培养新赛道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随后,朝阳、东城、海淀、房山、怀柔等区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对带动区域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各区也结合实际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出实招。各区的基地校也正在积极探索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构建突破校际、学段、学区界限的更大时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要在提高基本保障水平上下更大的功夫,创设供更广阔的空间,制定更多元的标准,创造更优越的条件,提供更多可以自主选择内容,让青少年有更多自主选择时间、空间和机会。”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文:娄雪 邓丽 王小艾 张娜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